近日,学习强国平台以《长春师范大学多措并举,让思政课“活”起来》为题,专题报道我校思政工作。
长春师范大学多措并举,让思政课‘活’起来
如何教好思政课,让思政课既有“抬头率”,又有“点头率”,成为摆在学校、教师乃至整个社会面前的问题。近日,记者来到长春师范大学,在这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思政教学。
走进长春师范大学的音乐礼堂,音乐声、朗读声,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正在举行“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习经典”思政课选修课开班仪式。这是该校自开设“学习筑梦”思政课选修课、师德与传统文化课、“四史”课之后的又一门全新的思政课选修课,在校园里掀起了新一股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
近年来,长春师范大学不断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承建了吉林省首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基地,吉林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落户于此。构建了新型智库,打造了理论教学平台和行为养成平台的联动机制,实现了教学管理科学化、教学改革系统化、实践教学规模化、课程建设全优化、师资培养名师化,全面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学习经典 让理论“活”起来
理论很枯燥,学生不愿学;理论很高深,学生讨厌学……如何有效破解理论教学的瓶颈?如何让生涩的理论“活”起来?长春师范大学的思政课教师这样做。
“在教材体系构建的问题上,我们坚持‘一体两翼’的原则,即以马工程重点教材为主体,开设‘学习筑梦’‘学习经典’思政课选修课,将‘学习筑梦’和‘学习经典’作为主体教材的补充,使三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影告诉记者。
目前,“学习筑梦”思政课选修课已精心打造了14个专题,聘请校内外名师采取集中授课的形式,向学生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该课程与学校的“青马工程”“承典铸魂”“固本励能”等载体紧密结合,发挥共青团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优势。“学习经典”课程更是旨在通过认真、深入、反复研读经典,让师生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做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从而在跨越时空中感悟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
课程设置的改革提升了课堂出勤率,青马班、考研班、慕课班学习参与率均达到了100%,思政课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课。“以前上思政课都是最后一排座位比较难抢,现在的情形却是大家争先恐后的抢占第一排,抢座场面十分火爆,这是思政课改革留给我最深的感触。”2023级学生常睿乾对记者说。
自学自讲 让课堂“活”起来
教学活动中谁是主体?如何才能将学生的主体性凸显?该校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首推“自学自讲师生同上一堂课”教学改革。
“该举措是新时期树立精准思政思维模式,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的崭新探索,有效打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一公里’,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多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杨影如是说。
青年教师杨颖虹告诉记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承‘过程+认知+能力’和谐联动,夯实行为养成的理念,广泛开展‘自学自讲,师生同上一堂课’教学活动,优选教材内容和优化教学设计,探索新载体,增强新实效,着力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壁垒,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升位。”
2023级学生王深说:“通过‘自学自讲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学生由被动听变为自己讲,大大提高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推出的“7个100行动”中,学习小组的每一名同学都做到了360度无死角参与,大家一起查阅资料,共同研究编写教案、设计制作课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加深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理解,真正实现了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善用“大思政” 让实践“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要善用之。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大思政课”建设上积极作为。首创“2+1”教学模式改革,努力探索实践教学课程化,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点赞”。“2+1”模式就是按照2:1的比例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进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拓宽实践教学平台,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全方位统一,使实践教学常规化、系统化、课程化。
“我校遵循大思政建设理念,瞄准基地建设,以‘律动校园普法剧’品牌活动为主打,探索‘社会+校园+课堂’的立体化‘大思政课’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充分利用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以‘学习筑梦’思政课为主线,建成了我省首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实现了课程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并申报了吉林省创新创业省级优质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卞彩巍介绍说。
在充分整合课时要求和课程内容侧重点的前提下,该校在五门思政课中均开展了与理论配套的实践教学与线上教学。学校还主动对接省内各大红色实践基地,构建校馆合作新平台,打造了一批“场馆里的思政课”和“田间地头的思政课”,实现了纵向大中小幼一体化有效衔接、全程贯通,横向各育人要素、基地场馆协同配合、有效联动,真正让“三全育人”之“全”与“大思政课”之“大”同向同行。
锚定智能+ 让网络“活”起来
如何能让思政课顺利搭乘上智能+这列快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互联网技术的完美融合?长春师大的思政课教师可谓是做足了功课,下足了功夫。
思政课教师任传华介绍:“为了能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我校构建了‘一主二辅三服’的思政课网络媒体教学模式。即以‘慕课’为一个主要教学方式,‘微视频’及‘微信公众平台’为两个辅助教学平台,微信、微博、QQ为三个服务教学的途径。”
在与记者聊天的过程中,任老师的手机传来了嘟嘟的提示音,记者随手打开一看,是在名为“指尖上的思修课”微信公众平台上,学生们正在就观看两会的讲话精神你追我赶的发表着学习感悟。记者随手一翻,学生们的留言在消息发布不到30分钟的时间里多达几百条。
任老师告诉记者,除了指尖上的思修课、指尖上的马原理、微信青马等微信公众号之外,思政课教师们还充分利用微信群、B站、微博、QQ群等现代化渠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随时随地向学生推介精选的理论著述和原创作品,及时发布权威观点,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同时,利用手机软件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在线实时互动交流,以及班级管理、评价考核、大数据分析、教学过程检测等,突破了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凸显和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链协同 让一体化“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各学段学校都需担负起的责任与使命,长春师范大学闻令而动、身先士卒。
2018年率先在全省开设“学习筑梦”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是全省开课专题数量最多最齐全、授课团队规模最大、学生覆盖面最广、教学实效最扎实的高校,创新了思政选修课新路径,成为吉林省标杆。编写完成了省内第一本《 “学习筑梦”思政课选修课专题教程》,录制了省内第一堂近800分钟的慕课,成为省内第一所牵头推进“学习筑梦”大中小一体化的高校,成功为吉林省持续推进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参考方案。在长春师大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筑梦”思政课作为吉林省“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任务,目前已在全省高校普遍开课,并已完成长春市、吉林市24所中小学校1万余人的试点开课,2021年秋季学期就已经实现了省内中小学开课全覆盖,
经过7年的探索和实践,长春师范大学最终形成的“学习筑梦”思政课选修课“五链协同”一体化建设模式已成功覆盖本校2.4万名本专科生和省内1万名中小学生,育人效果显著,为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
多年的教改,效果显著。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被确定为吉林省高校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5门思政课实现了全优化,获批省级优质示范课2门,校级优质示范课3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三等奖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择优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3项等诸多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