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师新闻 · 正文
262024-064

中国新闻网报道我校外籍法语教师马天宇在校工作纪实

来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发布: 日期:2024年06月26日 18:43


马天宇,外文名LEBLANC MATTHIEU DAVID,法国国籍,2012年到我校担任外籍教师。马天宇精通英语和法语,能用流利的汉语交流,现就职于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承担法语专业本科生《法语口语》《法语视听说》《法语写作》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担任学生社团“法语戏剧社”指导教师。2014年获吉林省外国优秀专家称号,多次指导法语专业学生参加东北地区法语演讲比赛,获东北赛区第二名。

马天宇自在我校执教以来,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带动学校法语教学改革,结合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及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方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他注重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拓展法语学习的渠道和途径。同时,他很重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马天宇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小组,或讨论,或角色扮演,小组协作,共同进步。每年的迎新晚会和法语戏剧节,他和学生一起排演节目,交流感情,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法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马天宇热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值此中法建交60年之际,作为在中国生活十余年的法国人,中国新闻网报道了他在我校的工作情况。


法国教师吉林授课逾十载:让中西文化隔空“握手”

台上,一位身着罗裙的“唐朝女子”怀抱琵琶,手指轻抚琴弦,婉转悠扬的乐声响起。此时,身着青衫、风度翩翩的“白居易”走上台……在法国教师马天宇(Matthieu Leblanc)的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法语版戏剧《琵琶行》正在上演。



马天宇是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名法语教师。十几年前,在法国普瓦捷大学主修对外法语专业的他,选择了中文作为自己的第二语言。“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我一直对中国充满兴趣,想来一探究竟。”

2012年,马天宇如愿来到中国,很快就被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底蕴所吸引,一住便是12年。

在马天宇的课堂上,用法语戏剧的形式演绎中国经典故事,是他开创的特色教学方法,这一学期已经上演六场。他鼓励学生们分组编排戏剧,从剧本创作、翻译到排练演绎,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和对中法文化的深入理解。

学生编排剧本的过程中,马天宇也会参与其中,帮助他们纠正语法、词汇等问题。“并不是直接翻译这首长篇叙事诗,而是将其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节和情感的戏剧故事。”马天宇介绍,在《琵琶行》的故事中,白居易被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在翻译“贬官”这个词的时候,学生们难住了。

“我们用了一个法语词,是‘贬值’的意思,但马老师告诉我们,形容人是不可以用‘贬值’的,需要一个更加精准的解释。”法语系大二学生吕嗣栋说,马老师不仅会纠正他们的用词,还会亲自示范每一个动作和表情。

“在表演时,你们一定要有‘礼’的文化体现,表达出对对方的尊重。”马天宇说,“中国古人见面时拱手作揖,这个动作要自然流畅,而在饮酒时,要用衣袖遮挡住酒杯。”马天宇会深入研究每个中国经典故事,和同学们讨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宝莲灯》的剧本创作过程中,学生们遇到了“三圣母”这一角色的翻译难题。“在西方,‘神’有很多种表达,经过和老师的讨论,我们确定了一个法语单词来描绘她,这个词代表了她神仙的身份,更强调了她的品质高尚。”参与剧本翻译的学生关喜妍感触颇深,“这种学习方式很有趣,要有深入的文化洞察才可以做好两国语言的翻译。”

与学生一路相伴,马天宇见证了不少中国青年的成长,他帮助学生们建立表达的自信,看着学生们在舞台上熠熠生辉,用法语讲述中国故事,传递着文化的魅力。他也在学生们帮助下,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从我教过的孩子来看,他们积极,有活力,非常爱国,而且具有国际视野。”

这些年,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与适应让马天宇对中国更加迷恋,他多次在学校活动中,表演过京剧《说唱脸谱》。“我很喜欢中国文化,中国美食。中国发展速度很快,这十年来,法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中文课程。”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两国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民间交流日益频繁。对于在中国的未来生活,马天宇充满期待,“希望法中两国人民友谊长存,长春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会继续留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也希望更多法国人来中国看一看。”


通讯员: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郭媛媛


一键分享参数错误,请手动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或好友

一键分享参数错误,请手动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或好友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或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