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师新闻 · 正文
292024-054

《中国青年报》“共青周刊”专版报道吉林省红领巾学院

来源:学生工作部(处) 发布: 日期:2024年05月29日 11:35



5月29日,《中国青年报“共青周刊”以《走进全国首家红领巾学院》专题吉林省红领巾学院打造大中小学思政研学“朋友圈”——“童言童语”解锁人生志向》整版报道吉林省红领巾学院。




“童言童语”解锁人生志向

面对一块像镜面一样的智能屏幕,敬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就可以自动解锁一旁整齐排列的35个盲盒。这是吉林省红领巾学院给孩子们的惊喜。盲盒里装的是记录中国少年先锋队75年历史的精美画册。







今年3月18日,吉林省红领巾学院落成,并以展馆的形式对外开放。这里并不是传统形式的展馆,而是“一间可以360度沉浸体验的课堂”,还是“一本可以互动的立体化教材”——来到吉林省红领巾学院研学的孩子们,一进门就能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游览和体验整个展馆,“解锁”英雄人物理想信念的奥秘,立下自己的人生志向。

“一本立体教材”和“一间课堂”

自从开馆后,吉林省红领巾学院每天都预约爆满。为了让体验效果更好,拒绝走马观花,吉林省红领巾学院采用“小班授课”,每一批参观人员不超过30人。

吉林省红领巾学院由吉林省教育工委、共青团吉林省委委托长春师范大学创办。这个全国首家省级红领巾学院依托长春师范大学百余年历史的发展印记与红色基因,展馆就坐落在长春师范大学校园里。展馆正门顶端交相辉映的党旗、团旗、少先队旗的红色雕塑格外醒目。

“吉林省红领巾学院是面向吉林省青少年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的阵地。”吉林省红领巾学院常务副院长、长春师范大学学工部部长赵海燕介绍说,“同时也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立体教材,一间可以360度沉浸体验的课堂”。

深入挖掘并研发党史教学内容和红色文化内涵,不断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儿童化和青年化解读,是吉林省红领巾学院创办后的重要职能。

目前,吉林省红领巾学院占地600平方米,设有主题教学区、领学区、进取区和教学实践区等4个功能分区。

孩子们在学院大厅开启盲盒后,紧接着就进入了红色主题教学区。

作为红领巾学院,自然少不了红色故事。但红色故事如何能让少先队员愿意听、记得住,还能去主动传播,是吉林省红领巾学院负责史料发掘和内容开发团队要破解的难题。

大家的集体智慧是:发掘吉林省域内的、与中小学生年龄相近的“平凡”英雄故事。

吉林省有“三地三摇篮”的红色标志,这也成为内容研发团队的着眼点。“三地”即吉林省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和抗美援朝后援地。根据年龄的贴近性,开发团队挖掘了5岁的小金子、12岁的金锦女等多位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三摇篮”则指吉林省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大家找到了“一汽”建设时期的连环画、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儿童影片,还有乍一听有些不可思议的“糖果换飞机”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红色主题教学区展板上的内容都是以磁吸的形式上墙,这便于定期替换和更新,好比每堂课上老师会有不同内容的板书。

抗日英雄小金子的故事给很多前来研学的青少年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牺牲的时候只有5岁,比我还小好几岁,原来小孩子也能成大事”。长春力旺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王美厶回到班级后,分享了自己在研学中的最大收获。

还有参加过研学的小学生,自己又查了很多关于“小金子”的历史资料。在班级主题队会上,这名少先队员把更丰富的小金子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听完红色故事,就进入到可以充分调动感官的领学区,培养学生“创、编、演、说、讲”的能力。

长春师范大学前身为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据史料记载,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省建立的第一个支部“中共长春支部”,是吉林省第一次学生爱国革命运动策源地,出版了第一本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刊物《秋声》。这也是长春师范大学校史中“三个一”的故事。

2019年,根据这段校史,长春师范大学排演了大型历史舞台剧《原点》。讲述了以省立二师的学生、中共长春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韩守本为原型,发起的吉林历史上第一次学生爱国革命运动的故事。这部舞台剧曾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在当下的吉林省红领巾学院展馆内,还原了省立二师时期的教室,桌子上摆放着当时语文课的原版教材,黑板上写着当年语文教材上的部分内容。

在这间教室里,有长师青马学员们现场演绎舞台剧《原点》里的经典片段。在“韩守本宿舍”的一角,有一台可以连线“韩守本”的电话。

拿起电话,“我是韩守本,你是吉林省红领巾学院的小朋友吧。很高兴你能拨通我的电话。我们大概相隔100年了。我听说百年之后的中国是一个山河完整、美丽富强的国家。看来我们当年为之奋斗的事业真的成功了”。

在电话里,“韩守本”鼓励新时代的少先队员们,“虽是太平盛世,但更需要我们努力奋斗。要学会从点滴做起,要明白只有将平凡的事做好才会收获不平凡的人生”。

在领学区里,研学的少先队员们可以换装,变身成为省立二师的学生,参演红色主题剧本杀。在一场新时代青少年与革命先烈的跨时空对话中,感受那个火热年代,青年学生的爱国之志。

“童言童语”和沉浸式体验,把理想信念潜移默化地带给青少年,也把一颗爱家乡爱祖国的种子种在少先队员心里。

不仅如此,在展馆里还有把军史、党史、团史、队史与VR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区。少先队员戴上VR眼镜进行实景体验,用闯关的形式进行学习。

开馆以后,长春师范大学学生处工作人员张策作为吉林省红领巾学院讲解员,接待了很多业内学者。她说,大家感兴趣的不只是展馆里的教学功能,还有教学理念。比如,用敬队礼来解锁盲盒的设计,运用了行为强化意识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资料室里旧物件和文物可以扩展文化认知,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实际应用。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谭忠艳常年做党史研究。她参观调研过很多展馆,吉林省红领巾学院的设计风格和功能设置,让谭忠艳耳目一新。她把红领巾学院推荐给了周围很多朋友。

大中小学思政研学“朋友圈”

具有可参观和研学的展馆功能之外,吉林省红领巾学院还肩负指导少先队工作、培训少先队辅导员、加强少先队工作研究、开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活动、进行大中小学生思想状况调研等5方面职能。

换句话说,吉林省红领巾学院正在探索向青少年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打破学段壁垒,搭建大中小学思政研学“朋友圈”。

目前,吉林省红领巾学院面向吉林省各市州教育局和各高校选聘了首批研究员163人,获批了70多项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专项课题。

研究员中有中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德育教师、大学思政课教师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大家来自不同领域,奔着打造大中小学思政研学“朋友圈”的目标一起努力。

东北师范大学东安实验学院副校长、全国少先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曹昕红是吉林省红领巾学院的首批研究员。她觉得,红领巾学院是一个少先队工作的“智库”,为课题研究和学习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资源汇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拧成了一股绳,中小学是直接受益者。

今年,研究员们要结合少先队工作特色,研发党的创新理论的“童言童语”系列教程、读物,形成统一的队课课程大纲和教案,定期对少先队“每周一课”进行规范性评估。

打造和承建吉林省红领巾学院的底气,来自于长春师范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历史积累。

1958年,陈劳治先生从上海来到长春师范大学,成为马列主义教研室的一名教师。到长春后,陈劳治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思想品德课,编写了吉林省第一部品德课教材,为长春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积累了厚实家底。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所省属师范类院校,长春师范大学一直在思政教育和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领域深耕。

2012年,长春师范大学就已经开设了少先队学科方向,培养的教育专业学生多了一项讲授少先队队课的本领。事实证明,会讲少先队课的教育专业毕业生更受中小学的欢迎。

这一年,长春师范大学创新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吉林省内高校得到全面推广。

更多的注脚还有: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团吉林省委合作共建了吉林省少先队工作研究中心,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首创了吉林省内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学习筑梦》。

此后,《学习筑梦》实践课延伸到中小学。由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吉林省组织了省内28所中小学的一线思政课骨干教师共同研究,编写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筑梦》专题教程。

这些发展历程,成为吉林省红领巾学院落户长春师范大学可行性报告中的关键内容。

“如果一直照本宣科地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讲红色故事,只会让青少年离党越来越远。”长春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多说,需要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向青少年传播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儿童化解读和青年化阐释,赋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是作为一所培养基础教育人才的师范院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青马”遇上“红领巾”

吉林省红领巾学院里有一个区域,专门用于录制和直播队课。智能屏幕里显示有党史故事列表,少先队员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故事进行录制。录制结束后,系统会自动匹配讲过同样故事的青马学员。

这样,“青马”和“红领巾”就完成了线上相遇。通过预留的联系方式,结成伙伴,保持联系。

“青马”和“红领巾”线上相遇前,线下“青马遇上红领巾”项目已经开展了5年。

每周三,长春师范大学的青马学员们会出现在周边多所小学的队课上,义务为小学生们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少先队史课程。

这些听上去宏大的主题,由长春师范大学教师团队设计成7个主题34学时的特色少先队课。课堂形式有演讲、表演、电影赏析、歌曲学唱、分组辩论等。青马学员们发现,用这样的形式上课,小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很难不被调动起来。

5年来,先后有300多名长春师范大学青马学员参与到“青马遇上红领巾”项目中,授课400多次,覆盖了2万多名少先队员。

长春师范大学2021届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张庸,是最早参与“青马遇上红领巾”项目的青马学员。作为首批实践者,他曾为项目建言献策。

毕业那年,张庸选择到基层,成为乡镇团组织和少工委的负责人。他把在大学时期形成的人生志向,传递给更多乡镇小学生。

“青马遇上红领巾”的实践,也在一批批长春师范大学学子中接力。

去年10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刘铭泽参加了“青马遇上红领巾”项目的面试。3天后,他被通知录用。面试是几月几号,他记得很清楚。他觉得,加入这个项目,是未来可以写在求职简历的重要履历。

准备少先队队课时,刘铭泽喜欢选取红色影片的片段和歌曲,让小学生们从影片内容和歌词旋律中体会什么是力量与担当。

对于长春师范大学政法专业的王艺珊来说,加入“青马遇上红领巾”项目,让她有机会接触到很多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有志青年,分享成长经历,互相激励。

当下,“青马遇上红领巾”项目再次升级,作为吉林省红领巾学院的核心项目,将逐渐推广到吉林省内各高校和中小学。

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儿童化解读,开展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实践,让更多中小学生会用“童言童语”讲明白党的创新理论……长春师范大学和吉林省红领巾学院正在做的事,可能不会很快开花结果。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久久为功,把爱家乡、爱祖国的种子撒到更多孩子心里,是吉林省红领巾学院研究员们的共同目标。


【记者手记】

因为热爱不计得失

31天,是吉林省红领巾学院从批准成立后,经历设计装修、布展调整到对外开放的时间。



在这1个月时间里,因为有春节长假,现场施工装修缺人手。长春师范大学筹建组的教职工们就放弃了过春节,24小时不停工,人员三班轮换。

除夕夜,好几位学生处和团委的老师在办公室里吃完饺子后,继续干活。还有的老师在春节期间出差,考察学习展馆的设计理念和风格。

听到吉林省红领巾学院执行院长、长春师范大学团委宣传部部长郭凯讲这一段筹备经历时,我觉得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为何一定要赶时间?一个以思想引领为功能的展馆,也要追求时效性?

31天是筹备团队自己给自己定下的时限。大家想确保吉林省红领巾学院在中小学校的开学季能正式开馆,更多学生就能来此研学和体验。郭凯说,这种心情,甚至有点迫不及待,就像是为朋友精心准备的惊喜,想赶快展示。

作为一所省属师范类院校,可以承办省级红领巾学院,且还是全国首家,“听上去就觉得很激动”。多位筹备团队的成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学校和老师们都不想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筹备团成员的后盾是长春师范大学从上至下的鼎力支持,学校多个部门帮着一起出人、出力、出想法。

从前期集思广益、分析论证,到设计布展,参与红领巾学院筹建的教职工都是义务劳动,并没有额外加薪,也没有发福利补贴。

“因为热爱,所以不计得失。”郭凯说,这是大家真实的心声。

这样的动力来自于工作内容本身。参与筹建的教职工们大多为人父母,能为小孩子做点事,能参与到其中,大家觉得很自豪。

杨影是吉林省红领巾学院筹建团队的专家。从毕业留校至今,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引领工作领域,坚守了20多年。每次聊到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和吉林省红领巾学院,她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她经常思考目前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如何打破学段壁垒,水平能不断螺旋上升。例如,很多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的队课还很僵硬,只讲规则不讲故事,不能用儿童化语言将党的历史讲活讲透;很多学生的队礼不标准。

于是,就有了吉林省红领巾学院大厅里敬标准队礼来解锁队史盲盒的创意设计。

看到问题,不回避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筹建时,赵海燕会逢人就介绍吉林省红领巾学院是什么,能做什么。开馆后,她接待了大部分研学团队,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把展馆内的各项功能和特色,推介给带队老师和研学的小学生。

目前,吉林省红领巾学院每天要接待五六批参观人员。参与其中的长师教职工们,既要完成本职工作,还要兼顾好在红领巾学院的任务。

眼下,长春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闫芳正在计划筹备吉林省红领巾学院的二期工程,增加科普和航天内容。让青少年们在科技的日新月异中,感受和体验强国力量。


让尘封的少年英雄小金子们重新发光

最近,一条微信视频让吉林省红领巾学院常务副院长赵海燕感动得热泪盈眶。

视频是东北师范大学东安实验学校副校长曹昕红发来的。视频里,东安实验学校一个三年级小姑娘,声情并茂地讲述抗日小英雄小金子的故事,台下的很多学生在悄悄抹眼泪。

小金子的故事并不广为人知。很多带队参观和研学的老师问吉林省红领巾学院的讲解员,小金子的故事是从哪里找到的?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谭忠艳是吉林省红领巾学院聘请的首批研究员,承担史料挖掘和内容开发任务。

尘封的小金子是她带着其他研究员一起,在史料中找到,并进行了儿童化的故事阐释。

谭忠艳一直从事东北抗联历史研究。她发现,当下的儿童英雄故事多为简单枯燥的史料,还有很多道听途说的内容在自媒体上任意传播,破坏了历史事实。

目前,在诸多研究领域,对于历史英雄人物的研究和史料挖掘的成果不计其数。用“童言童语”,从儿童化角度去解读英雄故事,特别是儿童英雄故事,谭忠艳还是第一次尝试。

在吉林省红领巾学院,有很多研究员与谭忠艳一样,开始从事儿童英雄故事的发掘和传播。

小金子是抗日英雄王凤阁之子,吉林省通化人,牺牲时只有5岁。当时,日本宪兵为了动摇王凤阁夫妇的意志,用饼干和糖果引诱小金子。

小金子大声拒绝,“我是中国人,不吃日本鬼子的东西”。小金子在狱中和父母一起绝食,看到日本宪兵送来大米干饭团子和咸菜,就大喊:“我不吃亡国奴饭!”

这段年少志气高的真实故事,被凝练成200多字,展示在吉林省红领巾学院红色主题教学区的展板上。

和小金子一起被发现的,还有被称为战地“小百灵”的儿童团员金锦女。金锦女出生在延吉市春兴村。她的祖父母、父母、3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分别参加了各种抗日活动。

金锦女从小能歌善舞,10岁时加入了儿童团。在她12岁时,落入日军手中。面对敌人的糖果诱惑和死亡威胁,小姑娘并不畏惧,不幸被敌人杀害。

这些平凡的小英雄,没有战斗英雄那般的丰功伟绩,事迹更是鲜为人知。吉林省红领巾学院的研究员们想填补这个缺口,在尘封的历史中寻找更多小人物和小切口,挖掘儿童抗联故事、吉林英雄故事。再对这些故事进行儿童化解读,以系列教程或读本的形式体现和传播。

谭忠艳说,吉林的红色资源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很多关于东北抗联、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历史需要不断进入青少年的视野。

杨颖红是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师。作为吉林省红领巾学院的研究员,她最近正带着青马学员一起,挖掘吉林地域内的儿童故事。

据了解,更多历史小英雄故事会分批在吉林省红领巾学院的红色主题教学区展示。

不仅如此,这些儿童英雄故事,将被编写成剧本桌游,让来吉林省红领巾学院研学的小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沉浸体验。

只有让更多前来研学的青少年感受身边的榜样力量,从小了解家乡历史、热爱家乡,待少年长大后,选择扎根和反哺家乡才有可能水到渠成。

“这就是吉林省红领巾学院创办的最大意义。”吉林省红领巾学院院长、长春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国宁说。


一键分享参数错误,请手动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或好友

一键分享参数错误,请手动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或好友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或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