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外国语学院在法国文化中心举办系列学术讲座之博士讲座——美国后“9·11”小说的伦理阐释,此次讲座由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朴玉主讲。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马建华、副院长王爱民、部分教师以及2016级部分涉英专业学生到场聆听。讲座由王爱民主持。
朴玉从从创伤叙事与受害者伦理关怀、都市景观与人际关系重构、历史记忆与政治理论阐释、流散书写与跨国身份建构四个方面进行讲述。她指出,当代美国作家以其参与灾难写作的敏感意识,展现出“9·11”事件给普通美国人精神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并强调创伤不能简单理解为个人心理层面的,它蕴涵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朴玉从写作方式入手,指出21世纪美国小说以独特的方式书写大都市,不仅呈现出洛杉矶和华盛顿等美国城市消费景观,而且还在跨国界层面叙写巴黎、上海等别国城市生活,为全球化时代提供多亚都市体验。朴玉强调,个人身份的形成有时就肇始于我们所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记忆主体不断审视自我,反思自我。除此之外,小说里也拥有多重记忆。她以约瑟夫·奥尼尔的《地之国》与哈米德的《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为例,讲述了跨国身份重构,体会成长和蜕变的力量及其价值所在。
此次讲座使外国语学院师生对美国后“9·11”小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与教学提供了知识资源。同时也提升了精神境界,拓展了知识水平,为今后的学习生活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后,学院也将更多地开展此类活动,为师生提供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拓宽师生的视野,提升知识储备。



(外国语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