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 3月31日 07版 科教
(本报记者 任爽 通讯员 郭琳 张乘辅)“学马懂马觅唯物真理,真信真用探实践灼识”,在长春师范大学教学综合楼二楼大厅,一副楹联,立柱垂下。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教学相映,知行合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展吸引了不少同学。美术专业学生李姝蓉说,“以前只觉得我们的思政课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看了展览后才知道思政课的教改成果这么丰硕。”
这场展览,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近年来,长师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出一系列实用又管用的教学模式,把信仰“植入”头脑,让理论“走入”生活,使大部分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青马工程”引领信仰理论普及
2012年5月,长师开始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青马工程”的主要实施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该工程的开展,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等方面实施改革,创造性地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1+2”模式,即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中心,以“青马工程”和高校“思政课”为平台,开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之旅。
成立“青马实验班”,实现培养精英与带动一批学生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青马学员单独编班,按照省级精品课的标准单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坚持做人和做马克思主义者的双重培养原则,建立基础理论教学、专题讲座、专家报告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青马学员在思政课堂上带头认真听讲,积极完成作业,极大地带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他们还是各学院“青马小组”的主力,在学院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影说:“我们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方向准确定位于与‘青马工程’有机结合,希望青马学员受到优质教育后,带动和激发全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爱和对思政课的重视。这也是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和特色。”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理论实践“双管齐下”
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因材施教,将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的学生进行重新编班,分为青马班、考研班、特色班、幕课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施分层教学,进一步实现精英培养与大众教育的统一。
在实践教学上,同样颇具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2:1的比例安排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按照课内实训、校内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网络媒体、专题研讨为两翼,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巩固教学效果。
同时打造实践教学品牌,开展自学自讲、读书简报、精彩语句串写、随手公益月、普法小剧场、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实践教学品牌活动。
“互联网+教育”助力 5年教改效果显著
在长师,同学们不仅可以通过“幕课”在网上学习思政课,也可以打开“指尖上的思修课”“指尖上的原理课”等微信公共号,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准备考研的同学还可以加入考研QQ群,向老师提问,和同学们交流。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反推教学不断革新,学生在哪里思想教育就要做到哪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任传华说,“我们不仅自己建设和完善了新媒体平台,还联合校党委宣传部,师生可以在校报《长春师大报》发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也可通过学校官微实现网上互动问答。”
5年教改,效果显著。长师马克思主义学院5门思政课实现全优化,多门课程被评为精品课、优秀课,学院还成功申报了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资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骨干教师择优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3项,省级项目8项。
